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信息反馈   >   正文

课堂讲授传递思想方法,课堂讨论培养问题意识 ---介绍农学院张雯老师《农业推广学》课堂教学特色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3-28

督导员 牛玉萍

3月17日,我听取了农学院张雯老师为22级农学专业4、5班主讲的《农业推广学》课。两班共51人,除一人请病假外,其余50名同学都提前进入教室。一教西308教室座位数与学生人数相对匹配,当我走进教室,发现前排座位已坐满。我坐在后排视野开阔,可以全貌观察学生课堂状态。讲台上的张老师自然大方、和蔼可亲。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随时依据教学内容巧妙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跟上老师的节奏参与课堂讨论,以群答或单独回答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课堂互动率。而张老师在关键时候恰如其分的总结与点评带给学生的深刻感悟,以及不时离开讲台走到学生身边近距离的师生互动,也提高了课堂的抬头率。张老师的课堂节奏舒缓,紧凑得当,张弛有度,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课程思政的融入如行云流水恰到好处,课后专门就此与张老师进行了交流。现将张老师《农业推广学》课程思政特色分享给大家。

一、结合理论讲授,传递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会依据课程内容选择包括讲授法在内的多种教学法。这节课首先由农业推广的概念讲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个概念,张老师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之前讲过的农业推广发展简史,指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农业推广概念界定角度是不一样的,并从狭义、广义,再到现代进行对比讲解,最后推出中国特色农业推广的概念。张老师提醒同学们思考,这些概念和之前课上同学们已经学到的农业推广的概念有何区别,为什么这样来界定?并随机提问了几名同学。在同学们思考的疑云中,张老师才给出了答案。而在同学们恍然大悟中,张老师又适时地提醒,要学会用唯物史观的视角看问题,就是紧密结合历史变迁去界定和理解概念,并且要学着去界定新的概念,逐步培养自己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张老师在理论讲授中水到渠成的点拨,传递给了学生唯物史观的思想方法

接下来,张老师进一步提醒同学们,我们现在学习到的农业推广概念,是从历史的实践中一步步总结出来的,走的是一条从实践到理论之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获取真知的必经途径!这也恰恰吻合心学大师王阳明《传习录》所说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对一个人来说,知行合一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进步的上升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人生智慧。而王阳明心学还认为,在塑造人生智慧之前首先要塑造人生气象,也就是树立人生志向。阳明先生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首先要有大志向,这样塑造人生智慧才有方向,才最终创造不一样的人生格局。张老师在理论讲授中一次自然而然地引申,传递给了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

二、设计课堂讨论,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也会依据课程内容设计课堂实践讨论环节。本节课的后半部分,张老师引出这堂课的核心内容,推出关于“当前我国农业推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的课堂实践与讨论。根据上节课后分组布置的相应作业,先从一、二组随机抽取一名同学进行课堂汇报,具体题目分别是“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方面”、“农业推广目标团体系统方面”。在张老师提议鼓起的热烈掌声中,两位同学先后站到讲台上汇报。感觉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两人汇报结束后,同组的同学在座位上进行了补充,感兴趣的组外的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张老师的点评从汇报的主题出发,讲解如何针对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内容分解等,并在讲评后提醒大家,这次课堂实践讨论是测试你们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知识,而这恰恰需要的是一个人发现问题的能力。张老师在课堂实践讨论点评环节看似不经意的提醒,润物无声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张老师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对象学情分析,将本课程设计为四种参与式课堂实践讨论活动,并按照“采取分组教学—课后作业—课堂分享—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课后修改提交作业”的流程进行。组织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堂实践讨论活动,放手让学生探索与思考农业推广领域的各种相关问题,拓宽学生的农业知识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树立投身“三农”的责任与担当。

三、利用母校榜样,增强价值认同

张雯老师介绍,农业推广学是为农业相关部门培养从事科研、推广与开发人才,将农业创新技术传递到“三农”中去,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样的人才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此张老师围绕课程主题,多方收集课程思政资源,并把侧重点放在沈农自己的榜样上,正如张雯老师所说,“沈农的历史积淀使得我们本身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张老师自2021年始,以沈农的农学先贤为重点进行挖掘和整理,期间拜访很多沈农前辈,查阅相关书籍史料,自建了校史人物思政素材库。包括建校70周年出版的《记忆》一书张雯主笔的《仁心昭日月,碧血融农桑——赵仁镕小传》、《追求革命百折不挠,学农兴邦鞠躬尽瘁——纪念著名农学家顾慰连教授诞辰90周年》、《著名耕作学家陆欣来教授学术思想研究》等。这些资料和文字凝结了沈农先贤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力耕济世的农学精神,也体现了他们身上忠诚、奉献、创新、自强的沈农品质,是农业推广学课程思政的优质素材。张老师把这些真实、生动、耳熟能详的校史人物事迹与教学内容精准结合,并依托讲解、视频和讨论等多种形式,适时并自然地呈现到教学中。同学们在敬佩、敬仰的同时,也增强了学农爱农的价值认同和兴农强农的志向信念。

张雯老师潜心课程思政建设,被评为校首批思政教学名师。主讲的农业推广学入选校首批思政建设课程,并作为第四届全国农林高等院校课程政联盟研讨会优秀视频案例,上线新华网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成为全国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标杆。张雯老师利用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即传递学生思想方法,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知识输送、能力培养的同时,恰到好处的母校先贤思政素材融入教学,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借鉴。

本期信息传至:王铁良副校长、王海龙副校长、孙光国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电话:024-88487135   邮编:110866   通讯地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