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院团委   >   正文

我骄傲|我是农学人!!!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1-10-12

我骄傲,我是农学人!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师者也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秋天的风吹过广袤的原野,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盘锦市大洼区唐家镇的“超级稻”颗粒饱满,铁岭市昌图县傅家镇的花生长势良好,葫芦岛市绥中县沙河镇的苹果挂满枝头……

走过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憧憬丰收喜悦的,是多年来一直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的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团队。

01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高度重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一懂两爱”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加强种子和耕地关键问题科研创新、确立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政策导向、建立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样本、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高素质干部队伍,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先进的集体和个人,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科技创新使命,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贡献了属于一份强大力量。

02

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不忘初心 教育同行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期许,得到了农学院教师团队的积极践行。

农学院教师团队由124人组成,他们秉承赤子之心,踏踏实实地进行科研、教学,在辽宁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三五”期间,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250余项,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拨经费1.12亿元,排名全国农林院校农学院前列。

乡村振兴 有你有我

只有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农业大学才能扎牢根基,才能守住灵魂。多年来,农学院的教师们把身子“插”在农田里,把成果留给农民。服务“三农”、服务社会,已成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农学院的教师们始终聚焦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科研创新服务乡村振兴,谱写出科技为民的生动诗篇。

农学院党委始终重视服务社会发展,学院有30多名专家教授常年深入省内各县区开展科技服务,每年组织服务近600人次。小望海农乐园就是农学院科技服务下乡结下的硕果之一,为小望海村量身打造这一致富项目的是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于海秋带领的科技服务团队。她介绍:“农学院拥有多个涉农优势学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我们将党建与扶贫相融合,把学院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同扶贫点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做好科技推广示范,促进贫困村群众脱贫能力提升,加快脱贫步伐。”

03

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沈阳市辽中区城郊街道卡力玛村,有一处很特别的院子——占地面积不大,建筑风格颇为细致精巧,几栋小楼被成片郁郁葱葱的水稻包围着,整齐布设的沟沟道道里潺潺渠水流入秧田……这里就是辽中院士工作站暨沈阳农业大学卡力玛水稻实验站。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作物学教师团队扎根于此,这里是他们立德治学,潜心科研,开拓创新,把论文书写在辽沈大地上、贡献全面乡村振兴的战场。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陈温福为带头人的一支老中青共37人的稻作研究团队,从2005年开始把实验室搬到了这里。陈温福院士团队主持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曾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先后育成通过国家和辽宁省审定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4个,在辽宁稻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5000万亩,平均覆盖率达适宜种植区的45%以上。育成的优质超高产水稻稻种成为农民致富的“金种子”。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动力之源。”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院士团队骨干成员张文忠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百姓生活之必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优质口粮安全,是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教师团队孜孜以求的目标。作物学教师团队重视作物大面积高产和超高栽培、优质栽培、抗逆栽培、安全食品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新技术的实用性和成果的转化率。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推广作物新品种26个、绿色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24项,授权专利20项,增加农民收入870万元,对化肥农药减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保障作物高质绿色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04

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

&"最美教师"

陈温福院士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他长期从事稻作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开创性地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水稻超高产育种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他坚持科教融合、教研相长,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深刻践行“育稻先育材、育人先育德”,培养出一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并领衔组建起“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作物学教师团队。2021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院陈温福教授获评“教书育人模范”,并荣获“最美教师”称号。

图片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陈温福院士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上大学填报志愿,他只填农学专业;去国外开展合作研究,期满后他不顾挽留毅然回国;面对“高产与优质相矛盾”世界性难题,他沿着先师瞄准的破解方向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不断开创粳稻优质高产新局面;他科教融合,言传身教,育稻先育材,育人先育德,在田间地头、实验室里、三尺讲台,满腔赤诚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动人画卷。

“二十多年里,他用智慧与学识开垦,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用农时丈量时间,用犁锄书写人生。他站定三尺讲台,铺开万顷良田,深情描绘了一幅幅稻花香里说丰收的动人画卷。” 这是 “2007辽宁教育年度人物”颁奖大会组委会的颁奖辞。转眼又是十余年过去了,作为作物学学科带头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课的主讲教师,他依然是兢兢业业地站在学科前沿领域的制高点,统领学科、学院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

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他树立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他致力科研支撑教学,教研相长,硕果累累;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他敬业爱生,言传身教,悉心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做事:一是要修德先于修身;二是要自强自立;三是要培养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他致力新农科教改、授课诙谐生动,学生的研究论文和毕业论文,大到试验设计,小到格式标点,均亲自指导、批阅、修改,把爱农学农,为“三农”发展做贡献的思想贯穿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05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于海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和花生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辽宁省花生体系首席专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农学)负责人,辽宁省一流学科(作物学)带头人。

于海秋热爱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科研热情、活跃的科研灵感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科研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等奖励16项。在作物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专业著作5部,制订地方标准4项。

举办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观摩122场次,培训13200余人次,4个县6个乡镇70个村2456人精准脱贫,实现了小花生推动大产业、新技术助推脱贫攻坚。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生产、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沈阳市“五一巾帼先进个人”、沈阳市先进女职工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06

辽宁省首批教育世家

教育世家

教育世家——徐铨

徐铨教授为沈阳农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他出生在一个不折不扣的教育世家,其祖孙三代投身教育事业。秉承着“踏实、严谨、敬业”的家风传承,徐铨家族里的七位人民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战线,用责任与信念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的故事。

徐铨一家始终秉持“踏实、严谨、敬业”的家风,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其家三代人为教育工作者,直系家庭成员中有7人长期耕耘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一线,用爱心和奉献耕耘三尺讲台,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业绩。

心系教育 父辈传承

徐铨的童年几乎都是随父亲在水稻研究所的实验田中度过,徐铨的父亲徐正进系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水稻科研教学工作,在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及超高产育种领域取得同行公认的重要成果。他渐渐地对水稻这个养育全球50%人口的重要粮食作物产生了兴趣。他学农爱农,热爱水稻事业,一直从事以水稻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发表二十余篇高水平国际学术论文,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为首届“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他始终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他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0

全国气象教学名师

气象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重要事业,是服务国民经济各领域运行需求、促进农业生产、乡村振兴、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的重要工具。殷红教授是农学院应用气象学专业负责人,大气科学学科带头人,全国气象教学名师。

主讲《农业气象业务与方法》、《应用气象统计学》、《农业气象学》、《论文写作指导》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持和参加省级、校级教学教改项目1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规划教材《气象学》等教材3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丰”重点专项子课题、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大北农科技创意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

初心与使命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农学院教师正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跨步前进。一份份调查报告、一个个项目规划、一张张规划蓝图接连产出,一颗颗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使命中跳动不停。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农学院广大师生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电话:024-88487135   邮编:110866   通讯地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