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工作   >   科研动态   >   正文

发展“东北大米”保障粮食安全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9-01

发展“东北大米”保障粮食安全

北方粳稻育种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于2016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依托单位是沈阳农业大学,承建单位为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合作单位有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等。实验室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教授。

雄厚的科研力量

实验室长期从事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籼粳稻杂交育种、理想株型、超高产育种等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多个领域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籼粳稻杂交育种和水稻理想株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开始从理论与方法上探索水稻超高产问题,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利用籼粳稻亚种间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再通过复交聚合有利基因并进行优化性状组配,选育理想株型与有利优势相结合的超高产品种”的理论与技术路线,由此创制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育成一批优质超级稻品种。这些品种在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覆盖率超过60%,既优化了米质又提高了产量。

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一级博士学科点“作物学”的核心单位,现有科研人员59人,其中有院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十一五”以来,主持承担国家973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17项,其他部、委、厅、局项目百多项。2000年以来,19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辽宁省科技功勋奖、中华农业英才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科技奖励;育成审定水稻新品种9个,其中5个获得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3部。

广泛的同行合作

实验室具有“ 开放、合作、交流、共享”的优良传统,被称为中国超级稻的策源地。在实验室创始人杨守仁教授等的建议下,农业部于1996年、1997年来沈阳召开中国超级稻研讨论证会、中国超级稻专家委员会会议,正式确立并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及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重大科技计划,组织全国性大协作攻关,拉开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序幕。

“十五” 以来, 实验室牵头组织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农科院水稻所等单位组建“东北稻区超级粳稻育种与示范推广”联合攻关创新团队,共同承担科研任务,重点开展超级稻新品种选育、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带动东北稻区水稻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北方粳型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与示范推广”、“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研究”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验室与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杂交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南昌)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实验室),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及水稻主产国日本、韩国等的科研机构也建立了充分的合作与交流机制。

明确的建设方向

粮食问题关系国家安全, 其核心是口粮安全,口粮的重点是水稻,水稻的关键是粳稻。东北稻区作为我国粳稻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承载着非凡的历史重任。然而却面临着一些问题:粳稻生产的资源保障条件特别是水资源越来越严峻,粳稻生产发展受到较大制约;粳稻品种选育相对滞后,粳稻对光温条件反应敏感,品种的种植区域较小,选育和审定的品种少,影响生产稳定发展;粳稻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抗灾能力相对较弱,遭受低温冷害、病虫害等各种灾害的风险相对较高。

实验室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紧密围绕北方粳稻生产,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建立共建机制和上下贯通的科技体系。在粳稻种质创新与改良、优质新品种选育、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育种、生理生态及生产技术集成等方向取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发掘一批优异种质资源,选育、示范推广一批对水肥等资源高效利用、对环境友好的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研制配套增产技术,提高北方粳稻生产能力,支撑区域性水稻优势产业带的形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张宜军)

(《辽宁科技界》2016年第5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电话:024-88487135   邮编:110866   通讯地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