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研究所(原稻作研究室,始建于1957年)是从事北方粳稻研究的专业科研单位,是沈阳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的核心单位,同时也是“北方粳稻育种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东北粳稻遗传改良与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北方超级粳稻成果转化基地和辽宁省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水稻研究所现有固定人员2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1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19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为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陈温福),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陈温福),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张文忠),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人(陈温福、张文忠),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人(陈温福),中华农业英才1人(陈温福),全国模范教师1人(陈温福),入选辽宁省攀登学者 2人(陈温福、徐正进),辽宁省优秀专家4人(陈温福、徐正进、张文忠、王嘉宇),辽宁省特聘教授 2人(张文忠、王晓雪),辽宁青年科技奖2人(张文忠、马殿荣),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1人(唐亮),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1人(唐亮),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 6人(陈温福、徐正进、张文忠、马殿荣、王嘉宇、唐亮),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唐亮、高继平),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徐正进、张文忠),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徐正进、马殿荣、张文忠)。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科研团队。
水稻研究所现有独立科研实验楼及附属设施建筑面积8300m2,现代化温室600m2,田间作业室2500m2,智能化育苗温室大棚2100m2,下设5个研究方向(功能研究室):北方粳稻遗传改良、北方粳稻栽培生理生态、北方粳稻生物技术、北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和北方粳稻资源创新与利用。有70亩高标准校内试验田和513亩辽中水稻试验站。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超过43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专用仪器设备70台(套)。
水稻研究所长期从事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及超高产育种等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及辽宁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并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日本和韩国分别开展了水稻分子育种合作研究、超级稻穿梭育种研究。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2项等各级科技奖励20余项。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研究所是我国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最早的科研单位,也是我国超级粳稻的发祥地,在常规超级粳稻育种研究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研究确立的“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再经过优化性状组配使理想株型与有利优势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已成为全国超级稻育种的指导思想。目前,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其中《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是国内外第一本论述水稻超高产的理论专著。创制出新株型优异种质100余份。育成的多个优质超级稻新品种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超级稻推广计划主推品种。水稻所带领东北稻区课题组经过多年联合攻关,育成高产优质超级稻新品种28个,并在北方稻区推广种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稻研究所在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水稻研究所从195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至2020年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615名,其中毕业研究生425名,在读190名,培养博士后20多名。
在教学科研以外,水稻研究所还充分发挥了水稻专业科研机构的优势,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以科技助农、科学惠农为核心,传播并普及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传递农业发展前沿资讯,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球视野和全程服务,带动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科技示范户,切实把科技兴农助万家的政策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为辽宁乃至东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