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院士风采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教授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7-17

点击欣赏第1å¼ å›¾ç‰‡

陈温福,1955年生,男,汉族,农学家,辽宁法库人。1987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1992年2月获英国皇家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学金赴英国Reading大学合作研究,1993年6月回国。现任水稻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作物学科组召集人,农业部第九届科技委员会常委,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水稻专家顾问,辽宁省科协副主席,《Biochar》主编,《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The Crop Journal》等杂志编委。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院士长期从作物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带头人,陈院士准确把握学科方向,带领学科团队努力拼搏,使该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并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所领导的水稻研究所已成为北方粳稻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作为博士生、和硕士生和本学科学位课主讲教师,他始终站在学科前沿,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品德和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坚持为学生上课。为国家培养硕士62名,博士52名,博士后8名,每年在读研究生10余名。已毕业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中国超级稻研究”等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创建了以籼粳稻亚种间杂交与理想株型为基础的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设计出直立大穗新株型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育种实践,使我国成为通过亚种杂交创新种质、株型改良和高产育种最成功的国家。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优质超级稻沈农606和广适型超级稻沈农9816等25个新品种,促进东北粳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为实现我国粳稻供应由短缺到充足的历史性转变、为确保国家口粮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以后,陈温褔院士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生物炭研究。提出了以生物炭为载体开发缓释肥和土壤改良剂,实现“作物秸秆炭化还田改土”新理念,并创建了“以生物炭为核心,以简易制炭技术为基础,以炭基肥和土壤改良剂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炭化生物质煤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生物炭技术已实现了产业化开发,在解决耕地退化、秸秆焚烧、环境污染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件。出版《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等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其中《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成为全国超级稻育种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科普专著《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出版后深受基层水稻技术人员和稻农的欢迎和好评,多次再版发行,现已成为北方粳稻生产技术培训必备参考书,极大地促进了北方优质粳稻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在我国水稻界,曾有“南有袁隆平,北有陈温福”之说,这是对陈院士为我国北方粳稻特别是东北粳稻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的最佳注释,也是对他四十年如一日为我国农业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孜孜以求、刻苦专研、努力拼搏的真实写照。为了表彰他的突出贡献,教育部授予他全国模范教师、农业部授予他中华农业英才奖、辽宁省授予他科技功勋奖和特等劳动模范、国家则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第三届常委,第二届科技合作委员会委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电话:024-88487135   邮编:110866   通讯地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