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作物学学科起点可以追溯到1938年创建的上海复旦大学农艺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并入沈阳农学院,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1981年获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批作物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1年设立我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年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第一层次,2016年中国大学ESI学科排行榜全国前5,进入“中国一流学科”,2017年入选“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中重点建设“一流学科”行列,2019入选辽宁省20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系列。目前,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1981)、作物遗传育种(1998)、生物炭与作物生态环境(2020)、种子科学与工程(2020)、作物基因组与种质资源(2020)等5个二级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重大影响的学科为目标,以增强学科竞争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强化学科特色为突破口,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教授带领下,紧密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以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形成了“作物栽培、生理、生态与作物遗传育种相结合,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现代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和研究生办学特色,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形成了“作物优质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作物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作物基因组与种质资源、作物生态与生物炭技术、作物抗逆生理与遗传基础”5个学科方向。
学科建有教育部和科技部创新团队各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1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创新中心5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交流中心1个,拥有1个国家级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和12个校级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有校内教学与科研基地510亩,校外实验基地900余亩,专业实验室面积25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3871台(套),总价值10874.5万元。
二、培养方向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是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该学科方向以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区域布局、资源配置、精准设计、个体培育、群体优化、系统调控、集成示范等为技术手段,进行作物生产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并进行技术模式的区域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是特别注重生产实践的应用性科学。
2.作物遗传育种 是研究作物遗传改良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该学科方向以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遗传资源发掘与利用、人工诱变、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重组技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田间试验与测试等技术为手段,进行作物遗传理论创新和育种技术研发,并开展新材料创造和新品种培育,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科学。
3.生物炭与作物生态环境 是研究秸秆炭化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与机制,研发生物炭还田改土培肥技术,深入研究秸秆炭化还田对作物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形成一套以秸秆炭化还田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端绿色化科学与技术体系,为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跨产业建立以村镇尺度生态循环为基础的绿色高质高效农业技术体系提供支撑,服务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村能源升级与环境治理、农民增收各环节。
4.种子科学与工程 是专门研究作物种子生产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该学科以高级种子学、分子生物学、作物基因组学等为基础,以传统种子繁育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为手段,研究种子形成与发育、种子化学成分、种子活力、种子寿命和种子萌发等分子调控机理,以及种子加工、种子贮藏、种子检验等新技术和种子质量控制等理论与技术,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学科。
5.作物基因组与种质资源 是基于作物基因组及其相关组学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工作、解析基因组变异与重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构建基因组选择育种理论体系与方法。
三、研究生规模
研究生教育方面,为切实提升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报考本学科,在学校党委、校研究生部、学科处、学生处的部署下,本学科积极开展校园开放日、外校优质生源地定点宣讲、线上招生咨询、线上专业介绍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宣传活动。2024年度,本学科招收博士生38人,其中直博3人、硕博连读4人、考核制12人、普通招考19人,优质博士生数量显著增加;招生硕士生144人,其中推免研究生30人、学术型硕士71人、专业型硕士73人,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不断扩大,招生质量不断提高。在读博士研究生142人,其中学制内128人,延期毕业或申请学位者14人,学制内博士生占比显著增加,延期毕业和申请学位者逐渐减少;在读硕士研究生391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209人、专业硕士研究生182人;博士研究生毕业31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69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42人;截至2024年12月5日,已签约159人,就业率达91.38%,其中博士就业率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