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品种时要选这种红粒高粱,植株矮、抗倒伏,也不招鸟。”
“高粱需水比玉米少很多,一个生长季在拔节和灌浆时浇两次水就能有收成。只要苗长起来了,在干旱和盐碱地上打的粮要比玉米多。”
9月15日一大早,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培训会,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黑水镇安家楼村召开。在10亩高粱试验田间,项目指导专家、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周宇飞向村民讲解了高粱新品种和种植技术,并发放了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

培训
2017年,“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是由原来的“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经“十三五”调整后合并成立。由33位岗位科学家和29位综合试验站站长组成。沈阳农业大学课题组在体系中负责高粱生理岗位科学家工作,主要承担高粱抗逆生理机制研究,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其理论基础等,促进增产增收。
“这块实验田是高粱生理岗位试验示范基地,包括品种试验、肥料试验和地膜试验。地膜试验主要看可降解膜和渗水膜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另外还有5个密度梯度下的产量分析。”周宇飞说,测产后找到效果最好的,明年将在村里大面积推广种植。

周宇飞测产
在整个上午的培训和测产中,大营子村“第一书记”韩雷和安家楼村第一书记李宏伟一起跟着专家忙活,这是咋回事?
原来,两个村不仅紧邻,驻村“第一书记”也机缘巧合地都来自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驻村以来,韩雷和李宏伟借助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先后在两个村开展高粱、谷子新品种引种和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大营子村是省级贫困村,安家楼村是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改变两村面貌,他俩根据当地情况,首先想办法引进杂粮新品种,引入的谷子比当地老品种每亩产量高出75公斤,增收420元。目前在安家楼村已推广100多亩谷子新品种。

两村“第一书记”,一起“安营扎寨”
初级农产品卖价低,农民赚不到钱。为提高两村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俩人又合作注册了“安营杂斋”商标。“表达我们安营扎寨的决心”,韩雷说,他了解农业,李宏伟擅长网络,两人合作正好搭成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经过特色包装设计、规范商品条码等一系列工作,“安营杂斋”小米参加了“第十一届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首届东北三省青年创新创业成果博览会”,并凭借优良品质等登上了“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其中特别打造的“农心小米”、“月子小米”、“黄金小米”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巩固产业链条,今年两人又促成沈阳农业大学实验场药材种植场与建平县霍氏祥赫米业加工厂合作。“有了固定的加工企业,就能保证产品质量,以后,两个村生产的杂粮除了线上,还有线下农大的渠道,不愁销路了!”
新闻链接:https://wap.lnrbxmt.com/news_details.html?from=androidapp&id=156540